他没事的时候就会在桌旁看林青峰写字,看每个字的笔画走向,有时林青峰都不需要额外向林雪解释多少,他自己照着书上的东西也能写个差不多。
而林家那日定做得瓦罐这天也做好了,林山早上去平瓦匠家将瓦罐拿了回来,给了二十文钱,加上那天交得五文钱定金,这一个厚实耐用得瓦罐只要二十五文。
这也只有林家会这么想了,旁的人家只靠种地为生,家里有老有小花费也大,连猪肉都是逢年过节才会买上一斤回去开开荤,这一个瓦罐就要一斤猪肉还多,村里人不少都是舍不得买的。
林山将瓦罐带了回来,先盛上一罐子水放在火炉上用小火慢慢地烧着,打算先烧一壶开水净一净罐子里,烧好的开水也正好能拿来烫一烫鸡毛。
他昨天在山上找到了一窝野鸡,想到林青峰从柳大夫那儿拿的“十全大补鸡”方子,干脆废了点事,将那窝野鸡都掏了回来。一共是四只大的,一只半大不小的,就养在野猪棚子旁边。
今天罐子拿回来了,正好做一顿鸡汤给小雪和小峰喝喝。
林山坐在堂屋的门口,看着火炉上烧的热水,只觉得今年的心情格外的舒畅。似乎打小峰来了之后,他们家就处处都顺遂。
看来小峰还是个福星啊。
林山悠闲地想,等明年小峰考上功名了,就去镇上买一间房子,家里积蓄还有不少,就是不知道镇上房子贵不贵。
屋里林青峰在照着去岁的童生试题目写策论,策论同现代的议论文类似,只是议论的大多是关于民生民意之事。
例如大前年闹了旱灾,童生题就考了一句“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通过和书中类似的灾年情况,来警惕众人“仁政”的重要性。而在没有遇到灾难的年代,大多都会考有关“仁义”的话题。
童生试的试题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试殿试内容的反应,只是大多要比后两者要浅显许多。
写策论时,一要点名题目出自哪里,将题目的出处完整地默写下来,再解释选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最后阐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童生试的要求并不高,不偏题,理解正确,语句通顺就能通过了。他的难点就在于,考试范围太大,而且所用的教材使用的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有很多的书面表达形式。
这就给初次学习的考生带来了很大困难。若是没有夫子教导,光凭自己是很难将书里的内容理解正确的。
好在童生试所考的四书里面的不少内容林青峰上一世的教育中都多少有涉及到,加上他原本就对古文有兴趣,毕业了以后也常常阅读相关的书籍,如今学习这几本书难度还不是很大。
等林青峰写好一篇策论之后,林山的水也鸡也处理好了,他推门进来问问林青峰这食补的方子该怎么用。
林青峰将笔放下,同林山一起出去处理野鸡去了,而林雪留在屋里照着林青峰写给他的例子写字。
这张食补的方子也很简单,滋补的中药都按量配好了,只需将处理好的鸡肚子剖开来,把中药包塞进去,再将整鸡放入瓦罐内,灌入清水,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香菇丝、红枣、葱段、姜片、黄酒和盐,小火炖至酥烂,拣出中药,就能趁热喝了。
唯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炖的时候得有人在旁边看着火候,不能太大。
两个大男人研究了一会,觉得这方法不难,就开始往鸡肚子里面塞中药。结果中药塞进去了,鸡胖了一圈,塞不进瓦罐了。
林山皱着眉看这这个收口的瓦罐,问道,“这咋办?要不把他切开来?”
林青峰觉得可以,但是切开来又不好看了,他说:“不然再试试吧,塞不进去就把鸡切开来。”
林阿爷在方才他两折腾中药的时候就在旁边看着了,这会见两个汉子笨手笨脚地拎着鸡脖子往瓦罐里面塞,无奈地挥退了两人。
“你两上旁边看着,我来弄就成。”
林阿爷将鸡肚子里的中药包拿出来,松了松外面那层纱布让中药之间都有了一些空隙,再慢慢往鸡肚子里填。这回的中药包不再支楞起来了,整鸡也完整地放进了瓦罐里。
林阿爷责怪林山道,“方才我就说让我来弄你不听,这不还得我来吗?”
林山也怪不好意思的,他只是太高兴了,想自己给小雪做一碗鸡汤喝喝,他难得红了红脸,对林阿爷说道,“阿爹,我错了。”
好久没听林山喊他阿爹了,林阿爷也十分高兴,他包揽了看火侯的活,叫两个汉子自己去干自己的事去。
这会天色还早,林山就说他去山上转转,砍些柴火回来。林青峰则是回屋里继续读书去了。
林雪听到林青峰回来的动静,抬头看了他一眼,见他面上带着微笑,就问道,“你不是背爹爹叫去煮药汤去了吗?怎的这么高兴。”
林青峰笑道,“不是药汤,是补身体的鸡汤。方才我和林叔都不会做,林阿爷见了就过来帮忙来了。”
说完,他没忍住笑了,“我还是第一次听林叔唤阿爹。”
林山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靠谱的样子,在家里几乎不唤林阿爷和林爷爷,有什么事他自己闷头就干了,难得能见到林山不好意思的样子。
林雪也没忍住,他笑着说,“爹爹本就是阿爷的儿子,不唤阿爹唤什么?”
中午,鸡汤也炖好了。林阿爷又炒了一盘酸菜丁和兔肉,一家人就着鲜美的鸡汤好好地吃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