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群山分五脉,东西南北中,各有经纬。
由南山经之首的稽山向东二千六百里处有一座仙山,名为箕尾山。
箕尾山绵延三百里,尾部延伸至东海,山上多沙石。
山北水南,汸水从此山发源,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富含白玉。
箕尾山的最高处约二千六百米,位于山中偏东六十里。
自山麓至山腰一千三百米,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层峦叠翠长于沙石之间,郁郁葱葱,行走其间如坠林海,山中有珍禽野兽珍稀草菌。
汸水之眼就在箕尾山山腰的一处溶洞中。
洞内的熔岩冰锥,累年受日月光华而融化,水流至洞口,如涓涓细流,沿山石汩汩向下至底,汇集成河,向南流去,终日不止。
自汸水之眼往上,经年云雾缭绕,蒙蒙白白,飘飘渺渺,很难窥见山的全貌。
汸水流经山麓,滨岸有一处石屋。
石头堆砌成壁,屋顶掼盖杂草,室内用块石搭了个方桌,桌上供奉着一尊一尺多高的粗糙石像。
石像前立着用柏木刻字的牌位。
上书:箕尾山仙之仙位。
石桌布满尘埃,蛛网密布石壁,泥塑的香炉中是燃尽的灰屑。
地上有干柴焚后留下的灰烬。
想来,此处也是猎户或者上山采药的医者们的临时休憩所。
三百年来,从未有人越过半山腰。
从老辈儿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可知:曾经的箕尾山是可以登上山顶的。
那时的箕尾山,山上山下光秃秃一片,除了沙石,就是缝隙中长着的那些耐干旱的杂草,并无珍禽野兽与奇药。
汸水之眼内的冰柱也未解冻,每每路过,寒冷刺骨。
人们吃淡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
三百年前的某日,山腰往上忽然起了白雾,把山顶全部笼罩了进去。
只半日的功夫,原本的秃山就被绿荫覆盖,鸟兽竞相搬来此处安家,甘甜的清泉从山腰流下,很快汇集成河,解了吃水困难的问题。
人们奔走相告,说山上来了位仙人,做好事的仙人。
因不知道神仙名讳,就称仙人为箕尾山仙。
不过,这位做好事的仙人有个怪脾气:喜静不喜闹。
若是人们在山腰以下活动,仙人会设仙障护大家一二。
可若是谁越过了汸水之眼,扰了仙人的清净,定是要把性命留下才算了事。
说,从前有位猎户为了追一只受箭伤的花鹿,越过了山腰,再也没回来。
说,有位医者见山腰往上两米高的位置有株上乘的血灵芝,才刚跨上一步,便被仙家设的屏障挡了回来,一路滚到了山底,碎小的石粒子扎进肉中,生生滚成了血肉模糊的刺猬......
仙人府居箕尾山,而箕尾山又远在东海,人烟稀少,除了临海而居的乡户口口相传的几则逸闻轶事,人间流传的神话里关于这位仙人的故事少之又少。
***
箕尾山山巅有处平地,约一千五百尺见方。
云缭雾绕间有一座两丈高的琉璃瓦房,坐北朝南,红墙翠瓦,隐隐散着霞光,占地一千方寸。
余下的五百方丈之地垒了三尺高的石头围着,算是个简易的院墙。
垒院墙的石头有大有小,不多不少,共计一千三百块。
院内也是用石头铺成的,大小不一,约莫千余块,只留了最南端的丈余之地未铺,零星的放着几块白玉汀步石。
石与石之间长了一株冠盖如大鹏展翅般硕大的红花楹。
火红的凤凰花开的热烈,竞相斗艳,尽显热情。
六人合抱都难围住的树干边上,立着一方石几。
几案上摆了一樽青绿茶壶和两只茶盏。
其中一杯盏中盛了甘甜沁脾的山露水。
石几旁另有两只鼓凳。
最外端的鼓凳上,背光端坐着一人,微微颔首,漏出一节修长洁白的脖颈。
此人头上倭绾髻,玉色发冠中本该是玉簪的位置现下簪着一支干枯的红花楹树杈。
身着上等材质的暗花黛色青衣,腰部由一根与青衣不相称的金色的捆绳带揽着,将松不松将散不散。
腰间空空如也,就连天上仙君、世间君子都爱配的玉饰香囊也全都没有。
足上蹬了一双不染凡尘的描金白底黑面履靴,属上乘品质。
大体从外袍和靴子的缎面看,总还能让人瞧出此仙不算真的落魄。
这就是传说中的箕尾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