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会成功复出的热度尚未完全消退,一则深度访谈报道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林砚之暂时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深层的涟漪。
报道的主角是她的母亲陈岚,访谈内容聚焦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家庭伦理",通篇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充满了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思辨。然而,字里行间透出的锋芒,却精准地刺向了千里之外的林砚之。
访谈中,陈教授并未提及任何具体姓名,但那些掷地有声的论断,却像量身定做的枷锁:
"身为学者,首要职责是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个人情感生活应当服务于更高的事业追求,而非本末倒置,沉溺于浮华虚名之中。"
"个体对家庭、对社会负有天然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对自身才华的珍视与有效运用上,而非任由其在不恰当的、充满诱惑与风险的环境中消耗殆尽。"
"门第与学识的匹配,是维系稳定关系的重要基础。这并非守旧,而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生活目标和风险规避的理性考量。悬殊的成长背景与差异的核心追求,往往埋下难以调和的隐患。"
"真正的专注,需要摈弃外界纷扰,尤其是那些以流量和娱乐为核心的喧嚣世界。科学家应当守护内心的纯粹,远离不必要的聚光灯,方能抵达学术的深海。"
报道一出,迅速在学术圈和部分关注社会议题的媒体中发酵。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结合最近沸沸扬扬的"顶流复出"及其背后那位低调却无法忽视的心理学家伴侣,报道的指向性不言而喻。
网上开始出现微妙的议论:
「陈教授说得在理啊,科学家就该专注科研,跟娱乐圈搅和什么?」
「感觉是在点她女儿。之前就觉得林博士和许星野差距太大,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门当户对’虽然老套,但现实就是现实。一个顶级学者,一个顶流明星,想想都替他们累。」
「林博士是不是被爱情冲昏头了?感觉她妈妈很清醒,在敲打她呢。」
「楼上别瞎猜,林博士能力那么强,肯定能平衡好。不过陈教授的观点确实值得思考......」
「林博士的职业发展算不上走学术路线吧!再说了,爱情如果要考虑那么多,还叫什么爱情!」
这些议论,如同细小的冰碴,无声无息地附着在之前因复出成功而略略回暖的气氛上,带来一丝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寒意。
顶层公寓的书房内,光线明亮。
林砚之刚结束一个冗长的视频会议,处理完一堆工作邮件。她摘下眼镜,捏了捏眉心,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平板上正显示着那篇引发波澜的专访报道,屏幕冷光映着她面沉如水的侧脸,镜片后的眼眸深不见底,仿佛冻结的寒潭,但细看之下,那冰层之下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翻涌着压抑的暗流——是疲惫,是冰冷,更是被精准刺中后的、带着隐怒的了然。
许星野端着两杯热牛奶走进来,敏锐地察觉到了她周身不同寻常的低气压。他放下杯子,目光扫过平板屏幕,瞬间了然。
"砚砚?"他轻声唤她,在她身边坐下,自然地伸出手,想要握住她放在桌面上微凉的手。
这一次,林砚之在他指尖即将触碰到之前,缓缓收回了手。动作很轻,却带着一种清晰的、拒人千里的疏离感。她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篇报道上,嘴角紧抿,下颌线绷出一道冷硬的弧度。
沉默在书房里蔓延,只有加湿器细微的嗡鸣。
许久,她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却像淬了冰的刀刃,带着一种刺骨的清醒和毫不掩饰的讽刺:
“看到了吗?陈教授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打击’。” 她的指尖在平板屏幕上轻轻一点,点在那句“远离不必要的聚光灯”上,“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社会责任’、‘学术纯粹’、‘理性考量’这些无懈可击的金字招牌,包裹她真正想表达的操控欲。她甚至不需要提我的名字,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她在说谁,在批判什么。”
她抬起头,看向许星野,那双总是冷静的眼眸里,此刻燃烧着一种冰冷的火焰,不是悲伤,而是被长久压抑后终于显露的、带着锋芒的反击。
“她无法容忍失控,尤其是我这个‘作品’的失控。我的职业路径偏离她的蓝图一次,她忍了,因为结果‘成功’。现在,我的情感选择再次‘失控’,而且是失控在了一个她认为充满‘诱惑与风险’、会‘消耗才华’的领域——” 她的目光落在许星野身上,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和宣告,“和一个她认为与林家‘门第悬殊’、‘核心追求迥异’的人身上。这在她看来,是双重失控,是必须被‘矫正’的轨道偏离。”
林砚之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璀璨却冰冷的城市夜景。她的背影挺直而孤绝。
“她以为抛出这些‘金科玉律’,就能让我像以前一样,产生自我怀疑,然后乖乖回到她设定的轨道上?或者至少,能在我和你之间,种下一根名为‘差距’和‘隐患’的刺?” 她的声音透过玻璃传回来,带着一丝冰冷的笑意,“她太习惯用这套‘理性正确’来操控人心了。可惜……”
她转过身,重新面对许星野,眼神锐利如刀:
“可惜,我不再是她棋盘上任她摆布的棋子了。我的生活,我的选择,不需要她的‘理性’来背书,更不需要她的‘体面’来定义。”
许星野看着眼前周身散发着冰冷强大气场的林砚之,心头震动。
他见过她光芒四射的模样、冷静疏离的模样、沉稳工作的模样,甚至疲惫脆弱的模样——但此刻这种被侵犯领地后亮出獠牙的凛然姿态,却是第一次见。
“砚砚,你想怎么做?” 他沉声问,眼神坚定地支持着她。
林砚之走回书桌旁,拿起平板,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操作着。她的动作干脆利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她冷笑一声,眼神锐利,“她喜欢在公众平台布道,用‘社会责任’的大旗来压我?很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她将平板转向许星野。屏幕上显示的是她个人认证的社交媒体账号编辑界面。她刚刚发布了一条极其简短、却字字千钧的声明:
【声明】
感谢各界关注。本人林砚之,作为独立个体,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职业自主。个人情感生活属于私域范畴,其选择与价值判断无需也不应接受任何外界以“责任”、“理性”为名的公开审视与评判。请勿过度解读,将无关议题与个人私生活强行关联。专注当下工作,勿扰。
文字冷静克制,却如同出鞘的利剑,直指核心——
强调独立性:开宗明义,她是“独立个体”。
捍卫私域:情感生活是私域,不容外界(尤其暗指母亲)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开审视和评判。
切割议题:明确要求停止将“社会责任”等公共议题与她个人私生活进行强行关联。
警告勿扰:最后一句斩钉截铁,是警告,也是划清界限。
没有解释,没有辩驳,没有一丝情绪化的字眼,只有最清晰的边界划定和最强势的“勿扰”宣告。
“这只是一个开始。”林砚之放下平板,看向许星野,眼神深邃,“她越是想用舆论和‘正确’来施压,我就越要让她看清楚,她手中的尺,量不到我的世界。她珍视的‘聚光灯’,我早已不屑一顾。而她认为的‘深渊’,也许正是我想要的自由之地。”
她的目光落在许星野身上,那份冰冷中透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
“至于我们……许星野,我选择你,不是因为冲动,更不是因为要对抗谁。这只是我林砚之基于自我意志做出的选择。任何外界的杂音,都不该成为衡量我们关系的标尺。你明白吗?”
许星野看着她,看着她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和刚刚划出的清晰界限。他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没有去握她的手,而是深深地看着她的眼睛:
“我一直都明白。你的战场,我陪你打。你的界限,我替你守。”
林砚之迎着他的目光,冰封的眼底,终于有了一丝极淡、却真实存在的暖意。母亲投下的炸弹,非但没有让她退缩或动摇,反而像一块试金石,淬炼出她更坚定的自我和更清晰的方向。
那篇充满“理性正确”的访谈,最终成了她彻底斩断母亲精神枷锁、宣告独立主权的导火索。
而她和许星野的关系,在这无形的硝烟中,似乎也被赋予了更沉甸甸的分量和更深层次的联结。
林砚之的声明如同一块投入舆论漩涡的磐石,激起了更强烈的反响。支持者盛赞其独立与果敢,批评者则认为她过于冷漠、不近人情,甚至是对母亲的不敬。
林母那边则是一片沉寂,但这沉默本身,就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关于“门第”、“风险”、“消耗”的讨论并未停止,反而在“勿扰”的冷硬态度下,发酵出更多猜测。
然而,林砚之仿佛屏蔽了所有噪音。她将全副精力投入《心语直播间》最后的冲刺筹备。她的工作室成了风暴眼中唯一平静的孤岛,高效而忙碌。
许星野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陪你打”、“替你守”。他推掉了不必要的曝光通告,专注于排练和新专辑准备工作。
对于网络上的纷扰,他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但每次出现在林砚之身边——无论是接送她上下班,还是一同出现在工作室或他公司——都带着一种无声却坚定的守护姿态。他不再刻意制造亲密接触,但眼神中的专注与关切,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力量。
他甚至在一次排练间隙,对着镜头戴上了林砚之曾提及他适合的、更显沉稳的银框平光镜,被粉丝解读为某种隐晦的回应和对林砚之审美的认同。
王佳佳作为前线吃瓜小能手兼老板的头号助理,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人之间气场的变化。老板依然冷静专业,但那种因母亲访谈而升起的冰冷疏离感,在许星野无声的陪伴下,似乎正在缓慢消融。
而许老师……啧,看老板的眼神,简直像在守护一件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却又充满不容置疑的占有欲。她默默收起了那些“磕到了”的尖叫,转为更务实地帮老板挡掉一些不必要的骚扰电话和采访请求。
《心语直播间》节目组总监王亦可的电话,在林砚之声明发布三天后打了进来。她的语气带着精明与一丝试探:“林博士,声明看到了,非常有力!现在热度空前啊!我们节目开播在即,简直是天赐良机……那是否可以邀请许先生作为首期特别嘉宾?”
林砚之正在审阅情绪共振点的技术实现方案,闻言目光从屏幕移开,语气平静无波:“王总监,我记得我们讨论过,节目核心是心理学专业内容,明星嘉宾只是辅助。”
“是是是!”王亦可连忙道,“专业核心绝不动摇!但您想啊,许先生本身就有极高话题度,加上您二位最近的……嗯……关注度,这简直是让《心语》一炮而红的完美契机!而且,许先生演唱会的‘破茧’主题与我们的‘情绪共振’理念高度契合!我们计划这样安排:许先生不参与深度心理讨论,只作为‘破茧’案例现身说法,分享他在高压行业下保持心理健康的个人体验,在巡演中尝试情绪共振技术的感受,以及病中休养和元宵晚会复出的心路历程。最后,再由您从专业角度进行升华解读。这绝对是双赢!既提升了节目影响力,又能巧妙地将公众对你们私生活的关注,引导到对心理健康、个人成长这些积极正面的议题上来!”
王亦可的话术精准地戳中了关键点——将私域的关注转化为对公共议题和专业内容的关注。这正是林砚之声明中所强调的切割与引导。
林砚之沉默了几秒。窗外,城市华灯初上。她想起许星野锁骨上的文身,想起他俯身时像折翼天使的姿态,想起他在昏迷中的声声呼唤,也想起母亲字里行间对“娱乐圈喧嚣”的鄙夷和对“门第悬殊”的忧虑。
“可以。”林砚之的声音清晰传来,“但必须严格按照我们商定的框架进行。许先生的分享内容需提前沟通,确保在专业性和个人隐私边界之内。节目重点,必须落在心理学应用与观众共鸣上,而非绯闻八卦。”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林博士您放心!”王亦可的声音充满惊喜,“我们这就和许先生团队沟通细节!”
挂断电话,林砚之走到落地窗前。脚下的城市流光溢彩,也充满未知。带许星野上节目,这无疑是在母亲划出的“禁区”上又踏了一步,甚至是将自己置于更亮的“聚光灯”下。但这步棋,是她主动的选择。
她要向母亲,也向所有人证明:她林砚之